学者、父亲、综艺偶像
刘擎的多重身份
让我明白
在这个社会并不只有一种活法
见到刘擎的时候,他身穿浅灰色衬衫和深灰色西服,显得很周正,远远走过来就微笑着和我打招呼。
我们来到巴赛别墅中的一间小客厅里坐下,窗外便是郁郁葱葱的庭院。
这栋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邸已经有100年的历史,新古典主义廊柱、弗拉芒式屋顶和意大利阳台,和室内的中式家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。
刘擎不缓不急的声音在别墅里回荡着,屋外的喧闹的淮海中路似乎也更静了一些。
刘擎是国内政治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,也是中国目前思想史领域最好的老师之一。
但他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,是在成为《奇葩说》第七季的辩论导师之后。
法国文化
面对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内卷社会、恐婚恐育、家庭教育等话题,他选择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思考。
节目中他的许多观点被大家奉为金句。“人是目的而非工具”,更是让年轻人看到了“效率至上”以外的另一种可能。
我和他聊完之后,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可以从一个学者,成为大众舞台上的“爱豆”。
01
让哲学走进
年轻人的生活
刘擎在学术领域绝对是个响亮的名字: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、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。
他的著作更是被圈内奉为“大餐”。从2003年开始,刘擎每年都会撰写一篇西方思想界的年度述评,至今已经18年。
学者陈嘉映说过,这本书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。
佩服之余有人好奇,可哲学这么晦涩高深的学科,和综艺明显不搭啊。
还别说,刘擎偏偏就让哲学破圈了。他红了,而且红得合情合理。
在《奇葩说》的舞台上,许多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是“衣品好”。
首次亮相节目时,他穿了一件背后带涂鸦图案的牛仔服,袖子随意卷起来来,看上去很轻松。那套黑色高领衫加复古的橙色拼接的对襟毛衣穿搭,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。
总之看起来和传统的教授形象不太一样。
而刘擎的妙语连珠,更是将“哲学”的刻板印象一一击碎,许多年轻人甚至因为看完他的节目而入了哲学坑。
当提到“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,我该不该玩命追”时,刘擎答:“很多的励志故事,历经困难,付出那么大的努力,终于,一定要有个终于,这个故事才是个励志的故事。但是那些‘终于也没有成功的故事’却从未被讲出来,所以我们有成功学但没失败学。”
再比如有人问“频繁被渣,是不是我的问题”?刘擎说,“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受害者。”
“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”、“人是目的而非工具”等概念,更是被年轻人奉为金句,AG亚游。
无论是同辈压力、亲密关系,还是内卷社会,刘擎总能切中当下年轻人的痛点,让哲学真正走入生活,成为指点迷津的良药。
上了综艺之后,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。
“最早的时候我都和同行交流,学术研讨会上经常看到彼此。可现在不一样了,每次出席活动,我都会抓住其他领域的人聊天,比如科学家、工程师、运动员、艺术家。
“他们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带给了我更多的启发。”
不过刘擎最近也有点小烦恼:人红以后,私人时间被压缩了。
“但是我每天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独处时间,精确到小时。
“比如睡眠时间在凌晨3点到早9点;晚上11点到3点用来集中精力进行写作构思、研究构思和深度阅读;其余时间则用来上课、处理微信消息,做简单阅读。”
02
拒绝鸡娃的父亲
刘擎有个10岁的儿子。说到教育,他果断表态,“我不鸡娃啊。”
相比当今流行的鸡娃,他反而选择了放养。
某天下午,孩子放学回来说,学校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保证10小时睡眠。
他自己拿笔算了算,按照学校和家长要求的作息:包括2小时户外活动、10小时睡眠……加上在校上课时间和完成作业时间,每天做完这些事一共要花28个小时,根本不符合现实。
于是他便和刘擎商量,如果要保证足够的睡眠,有一个办法是把作业时间改短。
刘擎听完觉得很有意思,就鼓励他试试看把提案整理出来。孩子便把日程不合理的地方一一罗列出来,认真做成提案报告,上交前还给刘擎修改了一下。
老师收到后给出许多鼓励,可惜还是没有采纳建议。
“虽然失败了,但这是一次勇敢的体验。”刘擎觉得有些欣慰,“对于孩子要授之以渔,而不是给他现成的,这样他就会自己找到办法走出困境,这就是能力和成长。”
《奇葩说》第七季第九期也谈到了教育话题:当家长群中其他人都在吹捧老师,自己该不该跟风?
刘擎说,“当吹捧成为必要的时候,跟风就是无效的。大家会疑虑我要不要做,不做的话会不会失去什么?好像给老师这个群体上了一个保险,就可以让老师对学生偏袒。”
可惜,这种追求绝对保险的心态在当今社会并不可行。
“打个比方说,你以为现在进了名校就一定能解决就业问题,但很有可能你的专业未来就不存在了。相比考进名校更为重要的是,孩子具有一种基本能力,能够有思考、有表达、有聆听,这些比一切都重要。”
即使要“鸡”娃,刘擎也鼓励家长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形成独立思考能力,并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。
“我甚至不担心孩子成为一个成功学定义上‘失败’的孩子,但担心他不快乐、担心他过一种人云亦云而压制自己的生活。”
我问起孩子现在的成绩,他显得很轻松也有点自豪,“成绩在班里排名中上,他其实更喜欢做的事是街舞。”
03
这个理想主义者
很理解年轻人
有人纠结鸡娃,还有许多年轻人连孩子都不想生,连婚都不想结。
作为“上一代人”,刘擎很理解他们。
无论是恐婚恐育还是鸡娃,其实都表达了年轻人的焦虑感。可惜,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万能金句可以解决所有人的烦恼。
在95后、00后的长辈们中有一群“成功人士”,他们都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候进入职场,抓住了机遇。
而如今一代人很难再完全复制他们的成功,身上却继承了来自上一辈的期待。许多人把这种预期当作一种主流的成功标准,而达不到就容易感到焦虑。
刘擎说,“与其逼迫自己挤入主流的生活,竞争内卷,不如先弄明白: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?想要过怎样的生活?
“这个问题没有具体的建议,人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婚恋、就业每个人都遇到过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应答。这个答案是开放的,意味着有很多种可取的,也会有一些糟糕的。”
不禁想起他在节目中与薛兆丰的“对战”。
相比较站在务实角度的薛兆丰,刘擎显然是“理想主义者”的代言人,他不断提醒人们去思考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,我们要去反思。
“现实主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所以才产生了理想主义。
“理想主义给生活一种动力,会让你发现新的路径、打开新的视野,甚至会引导你走向更好的生活。所以它也是有用的、实际的、真实的力量。”
04
深度阅读,
是抵抗焦虑的好办法
上世纪80年代,刘擎和自己的朋友们常常聊思潮,看海德格尔。在当时这属于一种潮流。
可放到现在,许多人下班回家已经深更半夜,还有多少人会抽出闲暇时间阅读呢?
“他们不一定就停止了阅读,”刘擎说,“可能是电子书多一点,总体上有短、快、浅、有趣的倾向。”
但是真正可以对抗焦虑的,是深度阅读。“如果你想有所创造、有所成就、有所创新、有所建树,你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避免不了要去有更多的思考、有更开阔的视野。”
在由法国驻华大使馆与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的第13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上海发布会上,刘擎作为特邀评委出席了活动。
在10部入围终评作品中,他为大家推荐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两本书。
“《问题之书》告诉我们,很多东西你不一定能立马把握,但它可以带来许多思考和启发。”
《问题之书》(埃德蒙?雅贝斯著 / 刘楠祺译)
另一部作品《异域的考验》则是关于翻译理论的书籍。
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理论与技巧和异域文化,同时它也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我应该如何定义自己?”
左下橙色书籍为《异域的考验》(安托瓦纳?贝尔著/章文译)
法国文化
在本次翻译出版奖中,刘擎看到了人类的多样性。
他说人类是一个共同体,“整个人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,因为人类有多样性,他们彼此之间的相逢、交流、对话会塑造彼此,不只是让你知道了对方,同时也塑造了自己。”
在这个地球上,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临时的,它取决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。这也为我们在当下选择过怎样的生活提供了思考。
文、编辑/Itsuki
图、视频 / Wiley,部分图片来自法国文化
以上内容来自「外滩TheBund」(微信号:the-bund)
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。
欢迎分享,留言交流。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相关的主题文章: